第三章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虽然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种类,但其在很大程度上由个案因素决定。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因此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3.1信用风险识别
3.1.1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主要从:基本信息分析、财务状况分析、非财务状况分析、担保分析四个方面入手。财务状况分析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状况分析包括:管理层风险分析、行业风险分析、生产与经营分析、宏观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分析。担保方式:保证、抵押、质押、留置与定金。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还应重点关注:
1.中小企业普遍自有资金匮乏、产品结构单一,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般会存在相对较高的经营风险,直接影响其偿债能力;
2.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大多采用现金交易,而且很少开具发票。
3.当中小企业效益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经营问题时,容易出现逃废债现象,直接影响其偿债意愿。
3.1.2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集团法人客户的整体状况分析:企业集团类型:纵向一体化企业集团、横向多元化企业集团。
发现企业下列行为/交易时,应着重分析是否属于关联交易:
1.与无正常业务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发生重大交易; 2.进行价格、利率、租金及付款等条件异常的交易;
3.与特定客户或供应商发生大额交易; 4.进行实质与形式不符的交易;
5.易货交易; 6.进行明显缺乏商业理由的交易;
7.发生处理方式异常的交易; 8.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发生的重大交易;
9.互为提供担保或连环提供担保; 10.存在有关控股权的秘密协议;
11.除股本权益性投资外,资金以各种方式供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
集团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方法:
第一,充分利用已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及时全面收集、调查、核实客户及其关联方的授信记录;
第二,与客户建立授信关系时,授信人员应当尽职受理和调查评价,要求客户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
第三,识别客户关联关系时,授信人员应重点关注客户的注册资金、股权分布、股权占比的变更情况;
第四,集团法人客户的识别频率与额度授信周期应当保持一致;
第五,在定期识别期间,集团法人客户的成员单位若发生产权关系变动,导致其与集团的关系发生变化,成员行应及时将有关材料上报牵头行,牵头行汇总有关信息后报管辖行,管辖行做出识别判断;
第六,对所有集团法人客户的架构图必须每年进行维护,更新集团内的成员单位。
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识别:贷款组合内各单笔贷款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识别和分析贷款组合信用风险时,应当更多关注系统性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宏观经济因素、行业风险、区域风险。
区域风险识别应特别关注:
1.银行客户是否过度集中于某个地区;
2.银行业务及客户集中地区的经济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3.银行业务及客户集中地区的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及其适用性;
4.银行客户集中地区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出现改善/恶化;
5.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对本行客户集中地区的发展政策、措施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是否造成地方优惠政策难以执行,及其变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3.2信用风险评估/计量
3.2.1信用风险评估/计量的发展 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模型、违约概率模型三个阶段
专家判断法在分析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与借款人有关的因素、与市场有关的因素。
信用评分模型:传统量化模型,关键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和各自权重的确定。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信用评分模型有: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线性辨别模型。
违约概率模型:常用违约概率模型包括:RiskCalc模型、KMV的Credit Monitor模型、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死亡概率模型等。
RiskCalc模型:在传统信用评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核心是通过严格的步骤从客户信息中选择出最能预测违约的一组变量,经过适当变换后运用Logit/Probit回归技术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
Credit Monitor模型:适用于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核心在于把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视为期权买卖关系,借贷关系中的信用风险信息因此隐含在这种期权交易中,从而通过应用期权定价理论求解出信用风险溢价和相应的违约率,即预期违约频率。
KPMG风险中性定价模型:核心是假设金融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风险中立者,不论是高风险资产还是低风险资产或无风险资产,只要资产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市场参与者对其的接受态度就是一致的。
P1(1+K1)+(1-P1)*(1+K1)*θ=1+i P非违约概率,K承诺利息,θ回收率
死亡概率模型:根据风险资产的历史违约数据,计算在未来一定持有期内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债项的违约概率。通常分为边际死亡率(MMR)、累计死亡率(CMR)
3.2.2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
风险暴露分类:主权类、金融机构类、公司类、零售类、股权类和其他类。
公司风险暴露细分为:中小企业风险暴露(营收不超3亿)、专业贷款风险暴露、一般公司风险暴露。
专业贷款特征:债务人通常是一个专门为实物资产融资或运作实物资产而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债务人基本没有其他实质性资产或业务,除了从被融资资产中获得的收入外,没有独立偿还债务的能力;合同安排给予贷款银行对融资额度形成的资产及其所产生的收入有相当程度的控制权。
专业贷款分为项目融资、物品融资、商品融资和产生收入的房地产贷款。
零售类风险暴露特征:债务人是一个或几个自然人;笔数多,单笔金额小;按照组合方式进行管理。
零售风险暴露分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格循环零售风险暴露(不超100万)、其他零售风险暴露。
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小微企业可纳入零售风险暴露:
1.企业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认定标准;
2.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不超过500万元;
3. 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风险暴露的比例不高于0.5%。
股权风险暴露:纳入股权风险暴露的金融工具应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1.持有该项金融工具获取收益的主要来源是未来资本利得,而不是随时间所产生的收益;
2.该项金融工具不可赎回,不属于发行方的债务;
3.对发行方资产或收入具有剩余索取权。
其他风险暴露主要包括购入应收账款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
客户评级:内部评级分两个维度:客户评级、在债项评级
客户评级评价主体商业银行,评价目标客户违约风险,评价结果是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
客户评级两大功能:区分违约客户、准确量化违约风险。
违约认定标准:逾期90天或认定不变先抵押无法收回债务。
内部评级法的银行估计客户违约概率,可采取内部违约经验、映射外部数据和统计违约模型等方法。
债项评级:债项评级既可以只反映债项本身的交易风险,也可以同时反映客户的信用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内部评级法下,债项评级与违约风险暴露、违约损失率、有效期限M密切相关。
影响违约损失率的因素主要包括:项目因素、公司因素、行业因素、地区因素、宏观经济周期因素。
计算违约损失率的方法:市场价值法(细分为市场法、隐含市场法)、回收现金流法
有效期限M,初级内部评级法,处回购类交易有效期限是0.5年外,其他非零售风险暴露的有效期限为2.5年。
缓释工具:合格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
内部评级法初级发下,合格净额结算包括:表内净额结算、回购交易净额结算、场外衍生工具及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
合格保证的范围:主权、公共企业、多边开发银行和其他银行;外部评级在A-级以上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虽然没有外部评级,但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相当于外部评级A-级及以上水平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多个保证人的,内部评级初级法不同时考虑多个保证人,可以选择信用等级最好,风险缓释效果最好的保证人进行信用风险缓释处理;内部评级高级法可以全部考虑,并最终表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
专栏:采用信用衍生工具缓释信用风险需要满足:法律确定性、可执行性、评估、信用事件的规定。
预期损失(EL)=违约概率(PD)*违约风险暴露(FAD)*违约损失率(LGD)
预期损失属于贷款成本,可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和提取准备金等方式进行有效管理。
内部评级法的重要应用
核心应用范围:债务人或债项的评级结果是授信决策的主要条件之一,核心应用范围包括:信贷政策的制定、授信审批、限额设定、风险监控、风险报告。
高级应用范围:风险偏好的设定、经济资本的建模与管理、贷款定价、损失准备计提、绩效衡量和考核、推动风险管理基础建设。
3.2.3信用风险组合的计量
违约相关性:违约原因:债务人自身原因、行业或区域因素、宏观经济因素。
信用风险组合计量模型:应用广泛的信用风险组合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Credit Risk+模型等。
CreditMe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R模型,目的是为了计算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一个信用资产组合在持有期限内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创新之处在于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R这一难题。
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数值,可以看做是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个补充。比较适用于投机类型的借款人,因为该类借款人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更敏感。
Credit Risk+模型是根据对火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组合违约概率进行分析,并假设在组合中,每笔贷款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贷款组合违约概率服从泊松分布。
3.3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有效的信用风险监测体系应实现以下目标:
1.确保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或交易对方当前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2.监测对合同条款的遵守情况;
3.评估抵(质)押物相对债务人当前状况的抵补程度以及抵(质)押物价值的变动趋势;
4.识别借款人违约情况,并及时对风险上升的授信进行分类;
5.对已造成信用风险损失的授信对象或项目,迅速进入补救和管理程序。
3.3.1风险监测对象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
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过程中,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信贷规章、制度和办法; 第二,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第三,实行审贷分离; 第四,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保证贷款档案的连续和完整;
第五,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贷款状况的重要信息;
第六,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组合风险监测:两种方法: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针对授信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资产组合模型。
资产组合模型通常有两种方法:
1.估计各暴露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
2.不处理各暴露之间的相关性,而把资产组合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3.3.2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包括:潜在指标(对潜在因素和征兆信息的定量分析)和显现指标(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量化)。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余额
关注类贷款占比=关注类贷款/各项贷款余额
逾期贷款率=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
贷款风险迁徙率: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转不良金额+期初关注转不良金额)/(期初正常贷款余额-期初正常贷款期间减少额+期初关注贷款余额-减期初关注贷款期间减少额)
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贷款余额-期间减少额】;
不良贷款拨备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贷款拨备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各项贷款余额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
关联授信比例=全部关联授信总额/资本净额
3.3.3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的程序和主要方法:
程序:逐级依次完成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后评价和预警程序;
在需要进行预警的内容上,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适应监管底线的风险预警管理;二是适应本行内部信用风险执行效果的预警管理;三是适应有关客户信用风险监测的预警管理。
行业风险预警:中观层面的预警
行业环境风险因素:经济周期因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
行业经营风险因素:行业整体衰退。重大技术变革。经济环境变化、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行业亏损;
财务风险因素: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盈亏系数、资本积累率、销售利润率、产品产销率、劳动生产率;
行业重大突发事件。
区域风险预警:通常表现为区域政策法规的重大变化、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以及区域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下降、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等。
客户风险预警:法人客户风险预警(财务风险预警、非财务风险预警)、个人客户预警(行内风险预警、行外风险预警)
3.3.4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的职责和路径:
职责:1.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
2.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3.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
4.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
5.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6.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
7.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统计的风险管理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路径:纵向报送(上级行对口部门)和横向传递(本级行风险管理部门)。
风险报告的主要内容:使用者(内部报告、外部报告)、类型(综合报告、专题报告)
内部报告通常包括:评价整体风险状况,识别当期风险特征,分析重点风险因素,总结专项风险工作,配合内部审计检查。
外部报告相对固定,主要包括:提供监管数据,反映管理情况,提出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等。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的内容要求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地区和客户结构情况;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情况;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外部原因分析及典型案例;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继续抓好不良贷款管理或监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表外业务风险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基本情况、地区结构分析、垫款形成原因的分析、垫款变化趋势的预测、措施建议;
综合报告主要内容:辖内各类风险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分类风险状况及变化原因分析;风险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专题报告主要内容: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发展趋势及风险因素分析;已采取和拟采取的应对措施。